重庆邮电大学
标题:
校园快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打印本页]
作者:
wǒ想我是海
时间:
2021-4-19 09:50
标题:
校园快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01
摘要
校园快闪具有生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潜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浓郁渲染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有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能够缓解网络空间虚拟化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困境,又可以弥补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新媒体时代,作为行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校园快闪,需着力提升校园快闪的政治引领力、宣传影响力、矩阵传播力、思想凝聚力和教育渗透力。
02
关键词
校园快闪;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03
主要内容
一、校园快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 从线上到线下,校园快闪生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 从闪聚到闪离,校园快闪巧妙潜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3. 从快节奏到慢浸润,校园快闪浓郁渲染思想政治教育场景。
4. 从个性化到群体性,校园快闪有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二、以校园快闪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主流价值引领,提升校园快闪政治引领力。
2. 注重全媒体宣传,提升校园快闪宣传影响力。
3. 打造主要阵地,提升校园快闪矩阵传播力。
4. 联合主要工作力量,提升校园快闪思想凝聚力。
5. 优化快闪机制设置,提升校园快闪教育渗透力。
04
正文
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校,其快闪活动从2019年初便大行其道,极大地拓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面对这样一种行为艺术,我们应认真研究、把握规律、加强引导,凸显校园快闪作为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效应。
一、校园快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快闪融主题性、思想性、娱乐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1]校园快闪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校园快闪加以引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
1. 从线上到线下,校园快闪生动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校园快闪是一种从线上到线下,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行为艺术。与传统教育方式“说教+图片+文字”的传播方式不同,校园快闪以“声画结合+身临其中”的全方位传输强化了内容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提升了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可度,激发了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大学生从网络虚拟社会回归到社会现实。校园快闪通过线上的沟通和线下的时尚展示,在一张一弛间生动展现后工业文明,满足大学生短时间内回归社会群体的需要,使大学生从虚拟世界再次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
2. 从闪聚到闪离,校园快闪巧妙潜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校园快闪为了达到“闪”的特点和出其不意的效果,行动前不会泄露行动的相关信息,从而保持很强的隐蔽性。活动形式的“短、平、快”将行为限定在一分钟或几分钟内完成,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开展活动,开始和结束都以“快闪”为特征,没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印记。看起来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搭界的快闪活动,因为流行在中国的时代范围内,除了具有与国外快闪活动相一致的活动特性外,还传递着文化价值导向,为了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举办。快闪活动的这种外在活动形式和内在活动逻辑有效地潜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3. 从快节奏到慢浸润,校园快闪浓郁渲染思想政治教育场景。
校园快闪的快节奏传播借助于新媒体,呈现“滚雪球”式的增值效应,具有传播迅速、覆盖广泛和影响深远的特征。这种快节奏活动形式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速度,也正是快闪活动这种稍纵即逝的表演形式,才给人一种弥足珍贵的震撼感,从而保证了活动用户的高粘度,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青年大学生借助校园快闪的运营模式,进行相互配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回归社会、感受真实的心理需要,这就是“快闪”的最大魅力所在。这种活动后自我“慢浸润”式的活动总结、提升和归纳,线上传播带动线下交往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塑造了有效的、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
4. 从个性化到群体性,校园快闪有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校园快闪的个性化特征要求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做出个性化表演。校园快闪只有策划者、没有组织者的外在形式,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形成校园快闪群体。[2]校园快闪具有的社会动员功能,能将发起者的个人想法汇聚成具有影响力的群体性行为,从而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交锋激烈,将校园快闪作为一种线上传播带动线下交往的活动行为方式,能够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汇,进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二、以校园快闪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主流价值引领,提升校园快闪政治引领力。
作为当下最流行的校园活动方式,快闪要想获得积极而持久的发展,一是以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快闪的设计指引了方向,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不仅要创新工作方式,而且要守住阵地建设,这关乎教育的成败。校园快闪的设计要注意把握主旋律,限制背离和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发散好声音。二是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引。活动设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昂扬向上的思想导向,在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和互动。
2. 注重全媒体宣传,提升校园快闪宣传影响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势而为,依托各种媒体特点,搭建校园快闪的传播平台。活动前期,可将微信、今日头条等主流自媒体写作平台用于活动发起并使用符合大学生网民的习惯,促使校园快闪在宣传方式和途径上吸引受众。活动中,要创新校园快闪的运作方式,实现全媒体运行,将H5、AR与VR等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活动中,善于利用“报、网、微、端、屏和抖”的互通。活动后期,可以通过在微博、微信等全媒体领域进行宣传来形成良好的媒体合力: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级电视台的滚动播出来感受爱国的豪情与厚重,也可以通过刷手机来体验爱国的温馨与感动,更可以通过校园中心地段的电子大屏来汇聚爱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打造主要阵地,提升校园快闪矩阵传播力。
第一,打造课程阵地。可将校园快闪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我国丰富的风土人情、革命素材和地理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校园快闪的正能量主题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同样也可以采用校园快闪方式。第二,打造活动阵地。对于同样具有育人效果的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微党课、微团课、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同样可以采用快闪作为活动方式。校园快闪让参与者在活动中既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又能完成思想引领的任务,促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活动效果。
4. 联合主要工作力量,提升校园快闪思想凝聚力。
第一,加强校园快闪新媒体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热情敏锐、熟悉快闪、本领高强的管理团队,配备人员和经费,借爆款快闪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面形象,使官方快闪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第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选择性地参与校园快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刷存在感,也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价值引领作用,不能只是为了蹭热度去组织或是参与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校园快闪。对于低俗、浮夸的热点话题要进行价值引领,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接地气,又有职业操守和社会担当的正面形象。第三,要加强青年大学生参与校园快闪的策划、组织、激励和引导,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快闪,调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释放、分享和获得正能量。第四,建立快闪学生组织,通过组织设置如成立相对比各级学生会组织更自由的快闪协会或快闪社团,引导大学生的快闪行为方式。第五,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校园快闪打破主题班会的地域限制,通过宣传运作、班团协同,加强师生线下交流,助推校园快闪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5. 优化快闪机制设置,提升校园快闪教育渗透力。
第一,优秀的校园快闪对活动文案要求较高,活动文案撰写需避免同质化、低质量、丧失个性和可批量生产的“文化歌舞产品”,增加快闪创意,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赋能。可以组织系列快闪,通过“统一动作+学校特色”相结合的主体布局,体现快闪主题与院校形象的融合展示。还可以采用“名人+群众”相结合的结构布局,提升快闪传播力度。名人策略是院校形象传播的具体应用,知名校友、学科带头人、学生意见领袖和校领导等成为校园快闪的标配,通过各领域杰出人才的依次亮相,运用公众人物的个人影响力诠释学校形象。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大学生导向,内容为王。活动主题要善于做小放大,善于利用小话题回应大道理,采用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方式方法,提升活动的内容生动力,防止校园快闪过度娱乐化倾向。可以设置系列校园快闪,增强活动效果,通过持续、有温度、有深度的快闪活动,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生专业的活动品牌。第二,时间和地点选择机制可以采用多地同时开展,以系列形式呈现,形成传播效应,提高校园快闪的话题关注度。活动时间可以注意特殊节点的把握,改变单一、呆板的教育模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组织校园快闪,展现和谐积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奉献社会的志愿实践精神等,传播主流文化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树立互动引导机制。受众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而是可以参与进来的互动方,因此把控好受众,正向引导,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活动中树立风险意识,畅通信息渠道,做好安全防范,全程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指导,如指导老师加强现场秩序的维护,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允许下,保证校园快闪的有序进行。第四,建立快闪活动的回应机制。重视活动参与者的线上交流,进一步引导网络话语,在活动设计上要注重实效,通过及时、有效的良性互动,及时改进校园快闪活动策划。第五,完善快闪活动后期的效果评价机制。通过搜集、整合参与者的意见和看法,为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奠定基础,深入分析活动在设计、开展过程中的问题,重视参与者在校园快闪中的反馈与评价,才能调整校园快闪方案,提升活动效果和政治效能,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冯刚.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2]熊剑峰.网络快闪的社会、文化寓意和反思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作者: 张丹,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法学院讲师; 邓卓明,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6期
更多精彩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
舆情新词语与公权力形象塑造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鲜活教材——《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蕴含的理论价值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
编辑:刘宇捷
欢迎光临 重庆邮电大学 (http://bbs.8668866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