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摇电话是以前五、六十年代的固定电话,这是一种早期的人工交换式电话机,俗称“摇把子”电话。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的大部分县城,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大农村都曾广泛使用,属第一代电话机。用手摇一摇手柄,电话机输出线就有电,总机就同你转接。
当年广州有线电厂生产的摇把子电话机
那时国内使用的电话机大都是手摇式的,相互之间还没法直接通话,用户互通信息靠话务员用塞绳在磁石交换机上转接传递。而每台容纳一百个用户的磁石交换机,它的连接塞绳只有八副,如果一百个人同时呼叫话务员,话务员只能无奈地满足八个人的通话需求。大部分的人只能让他们在话机前焦急地排队等候。
邮电局里忙绿的电话接线员
磁石式电话交换机由用户电路、塞绳电路和话务员电路三部分组成。用户呼叫时摇动话机上的手摇磁石发电机,送出交流呼叫信号,使用户电路中的号牌掉落,表示该用户呼叫。话务员将应答插塞插入该用户塞孔,并询问用户需要接通的被叫用户号码,然后将塞绳电路的呼叫插塞插入被叫用户塞孔,并发送铃流信号呼出被叫用户,此时双方用户即可通话。通话完毕任何一方用户摇动磁石发电机,使塞绳电路中的回铃牌落下,表明用户已挂机,话务员即可以撤塞拆线。
当年的磁石电话交换机,基层单位用的大都是这种
当时,用户打一个外地的长途电话,从挂号到通话,这中间需要等候上一、二个小时,这还算是最快的速度。运行慢的时候,能让用户望眼欲穿地盼上一天,甚至于更长的时间。当时接转电话,不但速度慢,而且接听时还常常会受到串音、噪声的干扰。除此之外,因座席紧张,个人装机还受到限额的控制。那时候,谁家拥有一部手摇电话机,是件很稀罕的事情,会让人馋涎欲滴地羡慕上半天。那般情形,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当年广州有线电厂生产的摇把子电话机
当时的设备、技术虽然相对落后,但人工电话交换,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不用见面即可对话的愿望。那个年代,打电话时,首先听到的不是要找的人的声音,而是话务员的询问声,待报出号码,话务员复述确认无误后,即抽线插接,当话务员知道通话完毕,便及时收线。
拨打长途电话更是麻烦,需要报出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然后挂机等待接通,有时要等上半个小时,好不容易接通了,由于距离远,有时声音听不太清楚,必须“大喊大叫”才行。
80年代以后,电话开始涌进寻常百姓的家中,那时,人们最常见到的大概就是这种拨盘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九十年代初开始有了BB机,接着又有了大哥大,再后来有了模拟移动电话,又到后来有了移动数字电话,3G、4G手机越来越先进,通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手机已经成为公众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可以通话发短信,而且还可以通过微信和QQ视频对话,手机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通讯的范畴,摄影录像,微信、支付宝结算等等具有强大的功能,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让人与人的联系拉近了,商品交易也方便快捷了,一机在手走遍天涯海角,互联网+电话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现今手摇式电话机已经成了收藏品,手摇式电话机的让位,展示出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好生活时代的来临。
重庆邮电大学校园内就有一尊巨型石雕式的“摇把子”电话机
这种手摇式电话机不多见 |
|